那如果受板子實際情況限制,必須這樣layout,是一定不行嗎? ![]() 有這個問題的原因,主要是因為兩點: 一是因為從原理圖上看來,二者並沒有區別,都是ESD元件接在同一個網路GPIO上面。既然沒有區別,那為什麼結果會有差異呢?對於新手來說,確實難以理解。 二是既然跟layout有關,那兩種不同的layout方式?到底是影響了什麼參數造成了這個差異呢?這些網上也沒有找到相關的較深入的文章。 問題的原因——走線電感 我們設想的是,放電時,靜電能量都從ESD元件這裡泄放掉,而不通過我們的晶片放電,這樣才能實現ESD元件保護晶片的目的。![]() 如上圖,理想情況下,如果ESD管的鉗位電壓足夠低,那麼靜電放電電流基本都從ESD元件進行泄放問題是,我們通常要通過PCB實現這個電路,PCB Layout走線也不是理想的,會有走線電感。 ![]()
上面說法還是籠統,下面我們拿資料說話。 走線電感的阻抗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走線電感,那不就是寄生電感嗎,聽起來就很小,不能直接忽略嗎? ![]() 套用這個公式,可以得到走線長度1cm,寬度為6mil,銅厚為1oz的走線電感為9.41nH。 ![]() 現在電感值已經有了,是9.41nH,我們根據公式ZL=jwL=2πfL,得到在50Mhz(ESD放電波形電流頻譜是幾十Mhz到500Mhz,在ESD釋放時能量主要集中在幾十Mhz這個頻率,所以取50Mhz) 電感走線阻抗已經知道了,那麼影響到底有多大呢? ![]() 如果我們是理想Layout 的情況下(沒有寄生電感),那麼在ESD管泄放電流Ipp為1A的時候,鉗位電壓為12V。而如果現在Layout不好,引入了寄生電感,其50Mhz時,等效阻抗為3歐姆,如果電流依然是1A,那麼電感上面的壓降就是3V,這樣導致整體看起來,鉗位元電壓從12V提到到15V。 ![]() 以上舉的是6mil,10mm的走線長度,這個走線長度已經是非常小的了,可以看到,它已經對我們的ESD性能造成了影響。 如果長度增加到10cm,從上表知道,走線電感就是140nh,50Mhz對應阻抗是ZL(50Mhz)=2*π*50Mhz*140nH≈43Ω,同樣的方法得到1A定流時的等效鉗位元電壓VC=55V,這是我們說這個ESD完全沒用應該是沒毛病的。
小結 本文主要是對於ESD元件的Layout要求的理解,主要從寄生電感的角度來說的,雖說文章有一些資料,但是整體還算是定性分析。實際情況是更為複雜的,比如說ESD管到MCU也有走線,也有寄生電感,這對ESD更為友好一點。還有就是如果寄生電感大了,ESD的泄放電流應該也會小一些,而上面的資料都是假設Ipp是1A時的情況。Q & A: Q1:壓敏電阻也是用來防護因為電力供應系統的暫態電壓突波,所可能對電路之傷害,那它與TVS主要的差異為何? Ans:兩者相對比,其結果是在施加1,000 次 8kV IEC 61000-4-2 ESD 脈衝條件下, TVS 元件的漏電流小於0.1 μA,而壓敏電阻在少於20 個ESD 脈衝下漏電流就會超過100 μA。由此可見,在重複ESD 應力作用下,TVS 仍能維持極高的性能,而壓敏電阻的性能會隨之下降,聚合物也面臨著跟壓敏電阻類似的問題。
Ans:TVS和ZD在利用二極體的反向特性方面是相同的,但是由於ZD主要用於恒壓應用,因此對電壓穩定的低電流範圍(5mA~40mA)規定了“齊納電壓(VZ)”。此外,ZD基本上在ON狀態下使用。而TVS為了不影響IC的驅動電壓,在電路正常工作期間處於OFF狀態,當被施加了突波等突發過電壓時,擊穿電壓值變得越發重要。 因此,規定了絕對不會導致擊穿的兩個電壓:“截止電壓(VRWM)”和“擊穿電壓(VBR)”。 此外,由於其主要用途是過電壓保護,因此,作為保護特性,對幾A~幾十A範圍內的大電流範圍特性也有規定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