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7年12月:威廉·邵克雷(William Shockley)、约翰·巴顿(John Bardeen)和沃特·布拉顿(Walter Brattain)成功地在贝尔实验室制造出第一个晶体管。 1950年:威廉·邵克雷开发出双极晶体管(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),这是现在通行的标准的晶体管。 1953年:第一个采用晶体管的商业化设备投入市场,即助听器。 1954年10月18日: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Regency TR1投入市场,仅包含4只锗晶体管。 1961年4月25日:第一个集成电路专利被授予罗伯特·诺伊斯(Robert Noyce)。最初的晶体管对收音机和电话而言已经足够,但是新的电子设备要求规格更小的晶体管,即集成电路。 1965年:摩尔定律诞生。当时,戈登·摩尔(Gordon Moore)预测,未来一个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年翻一倍(10年后修正为每两年),摩尔定律在Electronics Magazine杂志一篇文章中公布。 1968年7月:罗伯特·诺伊斯和戈登·摩尔从仙童(Fairchild)半导体公司辞职,创立了一个新的企业,即英特尔公司,英文名Intel为“集成电子设备(integrated electronics)”的缩写。 1969年:英特尔成功开发出第一个PMOS硅栅晶体管技术。这些晶体管继续使用传统的二氧化硅栅介质,但是引入了新的多晶硅栅电极。 1971年:英特尔发布了其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。4004规格为1/8英寸x 1/16英寸,包含仅2000多个晶体管,采用英特尔10微米PMOS技术生产。 1978年:英特尔标志性地把英特尔8088微处理器销售给IBM新的个人电脑事业部,武装了IBM新产品IBM PC的中枢大脑。16位8088处理器含有2.9万个晶体管,运行频率为5MHz、8MHz和10MHz。8088的成功推动英特尔进入了财富(Forture)500强企业排名,《财富(Forture)》杂志将英特尔公司评为“七十大商业奇迹之一(Business Triumphs of the Seventies)”。 1982年:286微处理器(又称80286)推出,成为英特尔的第一个16位处理器,可运行为英特尔前一代产品所编写的所有软件。286处理器使用了13400个晶体管,运行频率为6MHz、8MHz、10MHz和12.5MHz。 1985年:英特尔386微处理器问世,含有27.5万个晶体管,是最初4004晶体管数量的100多倍。386是32位芯片,具备多任务处理能力,即它可在同一时间运行多个程序。 1993年:英特尔奔腾处理器问世,含有3百万个晶体管,采用英特尔0.8微米制程技术生产。 1999年2月:英特尔发布了奔腾III处理器。奔腾III是1x1正方形硅,含有950万个晶体管,采用英特尔0.25微米制程技术生产。 2002年1月:英特尔奔腾4处理器推出,高性能桌面台式电脑由此可实现每秒钟22亿个周期运算。它采用英特尔0.13微米制程技术生产,含有5500万个晶体管。 2002年8月13日:英特尔透露了90纳米制程技术的若干技术突破,包括高性能、低功耗晶体管,应变硅,高速铜质接头和新型低-k介质材料。这是业内首次在生产中采用应变硅。 2003年3月12日:针对笔记本的英特尔迅驰移动技术平台诞生,包括了英特尔最新的移动处理器“英特尔奔腾M处理器”。该处理器基于全新的移动优化微体系架构,采用英特尔0.13微米制程技术生产,包含7700万个晶体管。 2005年5月26日:英特尔第一个主流双核处理器“英特尔奔腾D处理器”诞生,含有2.3亿个晶体管,采用英特尔领先的90纳米制程技术生产。 2006年7月18日:英特尔安腾2双核处理器发布,采用世界最复杂的产品设计,含有17.2亿个晶体管。该处理器采用英特尔90纳米制程技术生产。 2006年7月27日: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诞生。该处理器含有2.9亿多个晶体管,采用英特尔65纳米制程技术在世界最先进的几个实验室生产。 2006年9月26日:英特尔宣布,超过15种45纳米制程产品正在开发,面向台式机、笔记本和企业级计算市场,研发代码Penryn,是从英特尔酷睿微体系架构派生而出。 2007年1月8日:为扩大四核PC向主流买家的销售,英特尔发布了针对桌面电脑的65纳米制程英特尔酷睿2四核处理器和另外两款四核服务器处理器。英特尔酷睿2四核处理器含有5.8亿多个晶体管。 2007年1月29日:英特尔公布采用突破性的晶体管材料即高-k栅介质和金属栅极。英特尔将采用这些材料在公司下一代处理器——英特尔酷睿2双核、英特尔酷睿2四核处理器以及英特尔至强系列多核处理器的数以亿计的45纳米晶体管或微小开关中用来构建绝缘“墙”和开关“门”,研发代码Penryn。采用了这些先进的晶体管,已经生产出了英特尔45纳米微处理器。 图5 1947年第一个晶体管 nMOS晶体管便宜,但是静态下也消耗功率,于是出现CMOS,具有低静态功耗。 图6 Intel 1101 256-bit SRAM(左)和早期的 CPU 4004 4-bit mProc(右) 图7 Intel奔腾CPU早期 图8 Intel PIV Pentium4 “Northwood” Commercial Production:2001年 图9 多晶硅工艺发展情况 图10 0.20μm Geometry/SMIC 0.13μm CMOS工艺 图11 未来工艺MEMS The world's smallest guitar is 10 micrometers long 图12 未来工艺MEMS 现在,摩尔定律在计算机行业里已是众所周知了。摩尔定律最现代和流行的表达即是: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,计算机芯片(集成电路,即IC)的运算能力每18个月提高1倍;或是,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翻一番。人们因此把摩尔定律称为计算机革命的基础。 然而,摩尔定律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完全不同的,后两者的阐述是十分正确的。摩尔定律只是一个快速的推测,一个基于当前事件,而对未来发展的推测。Integration Levels: 1.SSI:Small-scale Integration,Gates< 102门; 2.MSl:Medium-scale Integration,10< Gates < 10003门; 3.LSl:Large-scale Integration,Gates> 10004门; 4.VLSI:Very Large-scale Integration,Gates>1000005门; 5.SoC:Million Gate,Software与Hardware软硬协同设计. |
|关于本站|小黑屋|Archiver|手机版|无线电爱好网
( 粤ICP备14010847号 )
GMT+8, 2014-5-23 12:47 , Processed in 0.095531 second(s), 27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1 Licensed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