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线电爱好网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扫一扫,访问微社区

STM32驱动LCD原理

2022-9-16 09:40| 发布者: 闪电| 查看: 1| 评论: 0

摘要: TFTLCD即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。它与无源TN-LCD、STN-LCD的简单矩阵不同,它在液晶显示屏的每一个像素上都设置有一个薄膜晶体管(TFT),可有效地克服非选通时的串扰,使显示液晶屏的静态特性与扫描线数无关,因此大 ...

TFTLCD即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。它与无源TN-LCD、STN-LCD的简单矩阵不同,它在液晶显示屏的每一个像素上都设置有一个薄膜晶体管(TFT),可有效地克服非选通时的串扰,使显示液晶屏的静态特性与扫描线数无关,因此大大提高了图像质量。

 ▲驱动流程 0 1
使用FSMC驱动LCD


关于FSMC,把数据写入相应的地址,FSMC就会把地址从FSMC_A出去,写入的数据会会从FSMC_D发出去。至于片选等信号线都是自动的。读的话,直接读相应的地址,就会拿到改地址上的数据。



FSMC驱动外部SRAM时,外部SRAM的控制一般有:

  • 地址线(如A0~A25)

  • 数据线(如D0~D15)

  • 写信号(WE,即WR)

  • 读信号(OE,即RD)

  • 片选信号(CS)

如果SRAM支持字节控制,那么还有UB/LB信号。


而TFTLCD的信号包括:RS(命令数据标志位)、D0~D15、WR、RD、CS、RST和BL等,其中真正在操作LCD的时候需要用到的就只有:

  • CS

  • WR

  • RS

  • D0~D15

  • RD

其操作时序和SRAM的控制完全类似,唯一不同就是TFTLCD有RS信号,但是没有地址信号。





TFTLCD通过RS信号来决定传送的数据是数据还是命令,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一个地址信号,比如我们把RS接在A0上面,那么当FSMC控制器写地址0的时候,会使得A0变为0,对TFTLCD来说,就是写命令。而FSMC写地址1的时候,A0将会变为1,对TFTLCD来说,就是写数据了。这样,就把数据和命令区分开了,他们其实就是对应SRAM操作的两个连续地址。当然RS也可以接在其他地址线上。

因此,可以把TFTLCD当成一个SRAM来用,只不过这个SRAM有2个地址,这就是FSMC可以驱动LCD的原理。


02
标准8080接口


8080总线又叫Intel总线,大致来说,Intel总线的控制线有四根,RD写使能,WR读使能,ALE地址锁存,CS片选。

8080中:有RD(read),WR(Write)脚,RD,WR可以同时为高,不能同时为低!!RD为低时表示要从LCD中读出数据在D0-D7脚上,WR为低时表示:将当前D0-D7上的数据写入LCD

模块的8080并口读/写的过程为:

先根据要写入/读取的数据的类型,设置RS为高(数据)/低(命令),然后拉低片选,选中液晶IC,接着我们根据是读数据,还是要写数据置RD/WR为低,然后:

1.读数据:在RD的上升沿,读取数据线上的数据(D[15:0]);

2.写数据:在WR的上升沿,使数据写入到液晶IC里面;

  8080并口写时序   8080并口读时序 在NXP的UsingFlexIO to Drive 8080 Bus Interface LCDModule文档中同样也提到了8080接口(P6),我找到的介绍8080接口的官方文档,就只有NXP这个文档。 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oYThPiVnc-_WSAyVy_vG2Q   提取码:i4vu (提示:公众号不支持外链接,请复制链接到浏览器下载)
  写时序

▲读时序

03
使用FSMC驱动8080接口


▲读时序

 ▲写 时序 04
颜色模式


4.1 RGB565

每个像素用16比特位表示,占2个字节,RGB分量分别使用5位、6位、5位

4.1 RGB888


每个像素用8比特位表示,占1个字节,注意:在内存中RGB各分量的排列顺序为:BGRBGR BGR ......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
QQ|关于本站|小黑屋|Archiver|手机版|无线电爱好网 ( 粤ICP备15040352号 ) 无线电爱好技术交流5 无线电爱好技术交流1无线电爱好技术交流9开关电源讨论群LED照明应用、电源无线电爱好技术交流4无线电爱好技术交流8无线电爱好技术交流10无线电爱好技术交流11

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1224号

GMT+8, 2022-9-16 09:40 , Processed in 0.124800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Licensed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