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个外壳尺寸为0402或0603的小电容器,在图6中指定为CIN1和CIN3,放置位置尽可能靠近IC可以配置最小输入环路面积。循环电流产生相反的磁矩,导致H场抵消,从而降低有效电感。进一步减少寄生电感,在PCB(紧靠顶层电源电路下方)支持场自消除效应。 使用两个陶瓷输出帽,CO1和CO2,电感器每侧一个,类似地优化输出电流回路。输出端有两条平行的接地回路,将回路电流一分为二,有助于以减轻“地面反弹”效应。 图7:。仅在PCB顶层布线的功率级布局。 SW引脚位于IC的中心,以便辐射的电场被相邻的VIN和IC两侧的PGND引脚。接地层铜屏蔽连接IC SW引脚的多边形浇注电感器端子。单层SW和BOOT布局意味着高dv/dt的过孔不会出现在PCB的底部。这避免了EMI测试期间电场耦合到参考接地层。 包装设计 与优化的引脚配合,功率转换器IC封装设计是寻求改进的关键因素EMI签名。例如,TI的热棒封装技术使用引线框架上的翻转芯片(FCOL)消除通常会导致高封装寄生电感的功率器件导线连接的技术。 图8显示了IC被翻转过来,铜柱(也称为凸块或柱)位于IC直接焊接到引线框架上。这种施工方法可以实现高密度和低轮廓,如每个引脚直接连接到引线框架。从EMI的角度来看,最重要的是热棒组件与传统的引线键合封装相比,降低了封装寄生电感。[9]
|